上海车市 > 新闻 > 正文

未来十年 我们的上海车展该走向何方?

2013-05-02 09:50:16 来源:凤凰汽车 作者:曹臻 0人参与 0条评论

四、自主品牌间的优劣开始显现 观致值得期待

本届车展场面最大的自主品牌是谁?不是奇瑞、不是吉利、也不是比亚迪、华晨或者一汽,而是长城。

这正是自主品牌最近两年,在中国市场实力变化的真实写照。如今就连合资品牌都在感叹:在中国,盈利能力最高的品牌是一个来自华北的中等规模民营企业,长城汽车。

相比奇瑞、吉利、比亚迪这些自主品牌"老大哥",这个从做皮卡和SUV起家的车企,正一步一个脚印,稳扎稳打地推进着自己的发展战略。它们没有盲目扩展自己的经销商网络,没有接受"多生孩子好打架"的农民思维,而是通过精心制造产品、逐步渗入细分市场的方式,通过口碑赢得消费者的信任。当其他自主品牌迫不及待地推出多品牌战略时,长城还在一个网络下经营着自己的腾翼和哈弗系列。终于在自己的产品线足够支撑双品牌运营时,哈弗“抽身”出来。对弱小的自主品牌而言,这才是一条值得借鉴的发展之路。

相对长城,奇瑞和吉利的发展可谓波折无数。还记得2007年上海车展时,动辄二十多台概念车和发动机产品线,似乎让国人看到了希望,但在今天的角度看当时,就是“急功近利”就是“好大喜功”。后来的多品牌战略也被证明为失败案例。直到2013年的上海车展,包括比亚迪等在内,多数自主品牌选择了务实。把重心回归产品本身价值,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硬道理。

观致,这个车展前超过99%中国消费者不认识的品牌,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全新品牌。仅从车展现场的样车就可以看到,这已经是一款在各项指标上都不逊于任何同级别合资车型的产品。更重要的是,观致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发展方式的转变。当我们发现完全依赖自己的能力,很难短期超越国外对手的时候,当我们发现三十年合资的结果依然是无数的技术壁垒的时候,通过资本的力量走出去,寻求新的合作模式,或许可以更快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。我们应该给观致一些时间和信任。观致也应该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。

五、品牌强弱格局愈发明显 二线品牌上冲乏力

尽管过去十年,活跃在中国市场中的数十家车企间,同样存在着品牌强弱之分,但相互之间的优劣悬殊并不十分明显。而本次车展却让我感到,强势品牌未来将持续强势,而以往的二三线品牌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上冲的动力。包括马自达、标致这样还算耳熟能详的品牌,未来也许只能依靠一款或者两款车型,在局部市场中获得一定优势,很难在全面市场中创造机会;而像铃木、三菱、东南、海马以及众多自主品牌,未来不得不更多依靠二三线城市来获取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,一线城市中,它们已经沦为配角。

就连很多来车展看热闹的观众都会做出选择:哪几个展馆里有自己喜欢的品牌,一定会去多停留一会儿,哪几个展馆里的品牌不感兴趣,溜达一下即可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二八定律”。不过好在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足够庞大,快速崛起的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,每年仍然创造着千万级的销售容量,这对任何一家车企都是巨大的诱惑,谁的产品更适于这些市场,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。

六、车展整体更务实 亟需注入精神内涵

2013年的上海车展,全部参展车辆超过1300台,全球首发新车111台,还有上百款的概念车、新能源车。可是撇去那些离我们生活很远的概念车、新能源车,我们会发现展馆内绝大多数的展车,是我们能够在4S店里见过的。疯狂的媒体前期宣传,也早已把众多新车“扒”了个底朝天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对多数观众而言,车展无非就是一个能够一次看遍所有车子的地方。尤其是很多打算购车的观众,车展免去了奔波各家4S店的舟车劳顿,还有机会拿到更多优惠。从这个角度看,车展,其实就像个大卖场,品种繁多,货比三家。

这是主办方的初衷吗?这是车展未来一直会走的路吗?

我相信不是。

过去的十多届车展,目的是品牌展示、车型的荟萃。而现在,车企们都不拘泥于在车展发布新车,365天,每天都可能让自己的产品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。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环境也分散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点。车展最初的功能已经淡化。就连参与车展的各个环境,都开始显露出疲态。如果不变,恐怕未来的车展会逐渐失去它的"光环"。

车展的未来,一定是需要注入"精神内涵"的。这种内涵不是每次车展开始时的一个空洞的主题,而是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车展的唯一性。通过车展,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汽车带给广大消费者的变化,能够让看车展的人在讨论买车实惠的同时,感受到真正的汽车文化。

值得欣喜的是,在本次上海车展期间,在展馆中间的空地上,主办方特别搭建起了一块体验区。在这里,观众们可以亲身感受漂移的刺激,感受SUV的强大通过性。这是以往任何一次车展都不曾有过的。这正是培养汽车文化的一种尝试。

作为媒体人,我不希望两年后的上海车展期间,我还像今天这样按照套路做着一系列专访和策划,然后当我抽空奔波于每个展馆时发现,都是些烂熟于心的"老面孔"。我期待见到“惊喜”。而多年来对汽车行业的关注,对眼下移动互联网和云端技术的关注,我相信,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。今天,则是这种变革即将到来的前夜。

[责任编辑:曹臻]

发表评论:

(0人参与)(0条评论)
用户名: 密码: 自动登入    注册
ctrl+enter快捷提交

北京商家推荐